煤炭人的豪氣與怨氣
動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煤炭正處在“黃金十年”的拐點上。經歷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平穩運行、效益大幅下降的起伏,煤炭人既有激情燃燒的豪氣,也有著難以言說的怨氣。作為在煤炭行業學習、工作了50年的老煤炭人,我深切了解他們的榮辱悲歡、酸甜苦辣。于是,我決定將他們的真實感受寫出來,讓大眾能了解他們,關心他們,敬重他們。
煤炭人的豪氣與怨氣
豪氣
(一) 挖掘黑金——光榮的使命
地球賦予了人類各種資源,煤炭的發現代替了幾千年的薪柴,瓦特發明的蒸汽機伴隨著化石能源的使用,標志著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煤炭被人們譽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食糧,是18世紀以來人類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有力地支撐著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新中國成立65年來,我國生產的620億噸煤炭流向祖國各地,支援著祖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的繁榮發展。據測算,1噸原煤可以創造4000元社會財富,煤炭生產利用對國民經濟總量和增量的貢獻率達到15%和18%。在我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煤炭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梢哉f,作為煤炭人,有足夠的理由為自己的事業感到自豪和榮耀!
(二) 崇高榮譽——特別能戰斗
煤炭工業的發展伴隨著和見證著共和國的建立和成長。歷經艱難困苦,煤炭人形成了豐富的精神內涵。他們不屈不撓、不怕流血、勇于斗爭,毛主席贊揚他們“特別能戰斗”;他們海納百川、不拘地域、不拘民族,形成了特別能包容的胸懷;在舊貌換新顏的新中國,他們艱苦奮斗、不畏災難、不斷創新,形成了特別能奉獻的精神。新中國成立以來,涌現出了馬六孩、劉九學、丁百元、熊德霖、張萬福、李滿倉、杜學然、侯占友、趙國峰等一代又一代全國聞名的礦山英模,和與共和國同步走來的同煤集團、近代煤炭工業源頭的開灤集團、創立石圪節精神的潞安集團、作為改革開放一面旗幟的兗礦集團、代表中國煤炭發展方向的神華集團等先進群體。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種“特別能戰斗”的煤炭精神已經發展成為整個工業戰線的革命精神。
(三) 巨大貢獻——能源的保障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就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煤炭為電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業提供了70%的原料或燃料,每生產1度電、1噸鋼、1噸水泥、1噸合成氨需要消耗320克、0.6噸、0.13噸、1.2噸標準煤。2013年全國煤炭產量36.8億噸,占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的75%,有效保障了國家能源的穩定供應。我國煤炭資源總量5.9萬億噸,占一次能源資源總量的94%,而石油、天然氣資源僅占6%,且其增產難度大,對外依存度約為58%和30%。預計到2020年,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率仍將占60%左右。因此,在較長時期內,煤炭在我國能源供應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難以替代。
(四) 科技創新——驕人的跨越
改革開放以來,煤炭行業科技發展的步伐明顯加快。在資源勘探方面,三維地震勘探技術、地質鉆探技術、井下雷達技術、瞬變電磁法技術有效地提高了資源探明程度,增加了遠景儲量;在礦井建設方面,三維設計、遠程審圖、鉆井、凍結和注漿技術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不論是成井深度、井筒直徑,還是建井速度均位居世界第一;在煤礦綜合機械化和自動化產煤技術方面,國產大功率采煤機達到2500千瓦,液壓支架采高達到7米、工作阻力達到1680噸,均為世界之最;在選礦技術方面,年產400萬噸洗選設備實現自給,大型重介質懸流器、加壓過濾機等實現了國產化。目前,我國煤炭行業科技創新的貢獻率顯著提高,國有重點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由1978年的33%提高到現在的95%,原煤工效由每工0.93噸提高到5.8噸?梢哉f,煤炭人不僅在設計、施工、生產和管理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且通過自主創新,率先走出了一條科技引領轉型發展的有效途徑。
(五) 無名英雄——“火柴”精神
我國的煤炭開采,90%以上屬井工開采,開采深度平均在400米以上。井下生產條件特殊,時常會受到水、火、瓦斯、煤塵、頂板、沖擊地壓等自然災害的威脅。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因礦難死亡人數超過3萬人,每年新增許多塵肺病患者。正是這些無名英雄,用其勞動、用其汗水、用其鮮血甚至生命將遠古形成的燃料托舉到地面,奉獻給現代的人類社會,鑄造起當代的文明。當井下出現險情時,“老礦工”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年輕人好日子還長著呢,這危險活兒讓我干”。面對著艱難險惡,沒有一個礦工在祖國需要的時候退縮,即使面對2008年雨雪冰凍、汶川地震等自然災害,當祖國每一次發出號召“需要煤炭”時,全國各地煤炭人都會爭先恐后、晝夜奮戰。他們就是這樣一群豪氣沖天,在與自然界斗爭最前線的勇士、英雄,“扛著為國獻煤”的紅旗,用自己的“火柴”精神照亮新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光輝足跡和偉大征程。
怨氣
(一) 暴利行業——難言的苦楚
10多年前,煤炭供需從緊的趨勢將煤炭引入了賣方市場,煤炭成為炙手可熱的投資對象,非煤行業開始大力投資煤礦,民間資本也紛紛進入煤炭經營領域。新聞媒體頻頻曝光的真假難辨的所謂煤老板團購豪車、集體炒房、兒女嫁娶等炫富現象,一度導致煤炭行業暴利的假象。當然,煤炭價格上漲確實讓一些小煤礦和煤炭銷售商短期內積累了財富,但這是在一些小煤窯破壞資源、破壞生態環境、減少安全投入和偷稅漏稅的情況下取得的,這些人絕不是煤炭人的代表。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對煤炭產品實行低價政策。1992年國家放開煤價的同時,又對電煤實行政府指導價,煤炭價格實際上是放而不開。煤炭價格之所以會在10多年前出現恢復性上漲,除了市場需求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強力拉動外,開采成本的增加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隨著準入門檻的提高,煤炭的稅費成本、環保成本、發展成本和退出成本也在增加。據統計,煤炭企業承擔的各類稅費占營業收入的35.04%,煤炭行業稅費負擔沉重的問題十分突出,特別是國有煤礦企業還承擔著大量的辦社會職能。默默耕耘在煤礦一線的普通職工雖然收入有所增加,但與其付出的勞動仍然不成正比,比如采掘工人每天井下工作約為11小時,平均每班在井下巷道走路超過4公里,在潮濕、高溫,充斥著煤塵、噪聲的惡劣環境下辛苦作業,這些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又有多少人為他們的高付出和低收入奔走呼號?
(二) 大氣污染——夸大的責任
霧霾和PM2.5成為民眾當下關注的關鍵詞,煤炭成為千夫所指的罪魁禍首。大氣污染是由多方面因素導致的。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說,“霧霾的形成有復雜的原因” 。至今霧霾的構成與成因還沒有權威的解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城里“家家生火,戶戶冒煙”,并未有霧霾形成之說。顯然,將霧霾的出現原因首歸煤炭并不客觀。當然,煤炭人一定要認清自己的責任,切實擔負起潔凈生產、生產潔凈(煤)的責任,實現“采煤不見煤、用水不排水、排矸不提矸、出煤不燒煤”的綠色開采,同全社會一起,將治理環境污染的擔子挑起來。但如果將污染的責任首推到煤炭人頭上,顯然是夸大責任。
(三) 安全事故——惻隱的疼痛
近年來,我國每發生一起礦難,都會引起國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電視、報紙和網絡等對礦難的深入報道,使煤炭開采這一高危行業成為社會關注焦點。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煤礦安全生產,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針對安全基礎條件差、非法開采或違規操作的小煤礦開展了煤礦瓦斯治理、整頓關閉和淘汰落后產能等專項整治行動,煤礦數量從1994年的7.5萬處減少到2013年的1.2萬處。煤礦安全生產形勢逐漸趨于好轉。從縱向對比來看,安全事故總量和死亡人數從2002年的4344起、6995人下降到2013年的604起、1067人;從橫向對比來看,煤炭并不是傷亡人數最多的行業,比如近年來道路交通事故每年傷亡人數都超過20萬人。但是,由于煤礦生產環境的特殊性、多變性和不可知性,發生事故的概率仍然較高,煤礦安全事故將始終是煤炭人的心患。
(四) 地表下沉——無止的擔當
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在給人類帶來巨大好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對礦區生態產生影響。據調查,2010年我國采出1萬噸煤炭,地表沉陷面積約為4畝,按照當年我國煤炭年產量32.4億噸計算,就有近130萬畝土地遭到破壞。為避免地表沉陷造成房屋建筑、農田、水資源和道路等設施的破壞,大部分礦區實施了井下充填、地表土地復墾和立體開發、植被綠化等措施,沉陷土地復墾率已經超過65%。
根據相關政策和實際情況,由于土地塌陷治理涉及礦產、土地、農業等多個地方管理部門,煤礦往往要按照幾倍的補償標準對塌陷區農民個體和集體予以補償,還要擔負太多的社會責任。比如,很多煤礦根據地方政府需要,將沉陷區搬遷工作與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結合,打造村莊搬遷安置示范工程,同時,還要修繕道路、支持教育、建設公園、設立敬老院等?梢哉f,煤礦嚴格按照“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加快了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卻沒有按照“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享受到回報社會帶來的紅利。
建議
(一) 戒驕戒躁——開啟遠航的征程
煤炭行業的“黃金十年”,有賴于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穩定發展。煤炭人要立足現有驕人的業績,既要看到國家對煤炭資源的開發布局和物質投入,也要認識到下游產業對煤炭工業的協同與配合。企業發展存在“三個依存關系”。一是企業對國家的依存,沒有國家和社會和諧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再好的企業也很難成長壯大;二是職工對企業的依存,沒有企業的經營效益,職工的衣食住行將成為無源之水,更談不上個人價值的實現;三是企業對領導團隊的依存,沒有領導團隊的科學決策,企業發展就難以得到保障。因此,煤炭企業的領導團隊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以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和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為指引,貫徹落實李克強總理在新一屆國家能源委員會首次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煤炭行業平穩運行的意見》精神,破除行業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從原煤生產向清潔利用轉變,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轉變,從有水快流向安全高效轉變,努力打造煤炭工業發展的升級版。
(二) 無怨無悔——托起復興的希望
煤炭人的煩惱和委屈,有些屬于客觀因素,但也要從自身查找原因。煤炭總量過剩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的問題依然嚴重,年產30萬噸以下的小型煤礦9800多處,產業集中度低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行業經濟效益增長還主要源于產量增加和價格上漲。因此,要從促進資源開發、區域經濟發展、礦區社會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煤炭行業的現狀和問題,營造積極向上、開拓創新、勇于奉獻、和諧繁榮的發展環境。一是形成“控制東部、穩定中部、發展西部”的開發布局,加大行業發展布局調整力度,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大型現代化煤礦和安全高效礦井建設;二是打破所有制界限,推進煤炭上下游產業協調發展,推進煤電一體化項目建設,促進煤炭深加工和轉化;三是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健全現代煤炭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四是要在競爭中加入協調,在并行中加入聯動,共同為控制總量削減過剩貢獻才能。
(三) 政策引導——健康發展的保證
各級政府應客觀認識煤炭行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管理體制和市場形態,理順煤炭體制、機制,注重產業發展的政策研究,營造尊重煤炭法人主體地位的氛圍。尤其是主要產煤地區的政府和行業管理部門,要將煤炭產業擺在戰略性、基礎性地位,重點解決制約煤炭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加強對煤礦企業的服務和扶持,依法對煤礦企業進行監管和引導。一是加強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工業發展規劃、相關涉煤行業規劃與煤炭行業規劃的銜接,確保規劃科學合理,煤炭資源配置可靠,切實可行。二是落實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專項資金的安排,加快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支持社會負擔重和經營困難的煤礦進行安全改造和產業升級。三是加強宣傳引導和督促檢查,進一步加強對煤炭產業發展的正面宣傳,形成全社會理解、關心和支持煤炭產業發展的氛圍。
(四) 共筑和諧——下游行業的職責
我國煤炭市場形勢主要決定于下游行業的需求。在煤炭消費構成中,電力、冶金、建材、化工四大行業分別占到56%、16%、13%、4.5%。煤炭的清潔利用是協調生態環保和社會效益的關鍵途徑。因此,如何用好煤炭,如何將煤炭由作為燃料向作為原料與燃料并重過渡,如何減少單位煤耗,已成為廣大煤炭用戶應考慮的問題。煤炭消費用戶應增強憂患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選擇低碳發展道路,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的現代產業體系。一是要以《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為抓手,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和節能減排工作力度,切實承擔起淘汰落后產能的主體責任;二是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降低煤耗為目標,更多運用市場手段,按平均先進能效標準推行能耗強度約束和節能改造工程,開展清潔生產審核;三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注重與地方政府做好統籌協調,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實現企業發展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四是上下游同行,為盡快實現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提出的六個轉變而努力。
注:六個轉變即實現從不完全市場向完全市場化轉變,實現勞動密集型向兩化融合、人才技術密集型轉變,實現煤炭產品從燃料向原料與燃料并重轉變,實現生產、銷售原煤向銷售商品煤、潔凈煤轉變,實現數量、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實現以大幅降低安全生產事故為重點向提高職業健康保障程度轉變。